最细回溯:新中国70年动画电影发展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2016年有哪些优秀的国产电影 最细回溯:新中国70年动画电影发展史

最细回溯:新中国70年动画电影发展史

2024-06-18 15: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政策扶持、人才集聚

动画电影“十七年”迎来蓬勃发展

1950年2月,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组的特伟、靳夕、方明等人奉调到上海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以此为标志,新中国的动画片创作以上海为中心逐渐开展起来,中国动画片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1950年-1956年间,中国动画片创作者拍摄出的大部分动画作品,都以少年儿童为目标受众,创作者充分发挥了动画片通俗易懂的特点,制作出以可爱动物形象讲述童话故事的《谢谢小花猫》《小猫钓鱼》《机智的山羊》《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等,以及讲述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传说的《骄傲的将军》《神笔》等,很多新中国动画的开创性作品都出自这一时期。

其中,1955年拍摄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该片于1955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1956年获得第八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展览会儿童文艺影片一等奖,1958年获得意大利国际纪录片和短片展览会荣誉奖状,赢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也标志着中国动画从此进入彩色时代。

以“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为创作宗旨的《骄傲的将军》创作于1956年,该片由华君武编剧,特伟和李克弱导演。影片通过对“临阵磨枪”这一成语的艺术性展现,提示观众在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时不能放松警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片中不仅造型上融入了京剧脸谱,在表现上也借鉴了诸多戏曲的艺术手法,并且片中采用了戏曲中的锣鼓伴奏,极具传统戏曲风格,开创了中国动画片“民族风格”的先河。

1957年4月,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从上影分出,单独成立“明确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但在题材和形式上也考虑到成人的欣赏趣味,力求做到‘老少咸宜’”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制片厂。

美影厂的建立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一时间,万氏兄弟、钱家俊、特伟、方明等全国优秀动画创作人才云集上海,为后来中国动画60年代的繁荣期奠定了人才基础。

以1957年美影厂成立为标志,中国动画片进入一段繁荣期。各位艺术家在上海相互取长补短,在各自的创作经验上进行总结,摆脱了美国和苏联的影响,摄制出一些新题材、新风格的动画片,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动画发展之路。

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在作品上表现为,创作类型不断扩展,出现了剪纸片、折纸片、水墨动画片等新的美术片类型;表现内容丰富,叙事风格多元化发展,在保留美术片通俗易懂特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情节和叙事。如《金色的海螺》《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作品都力求通过动画叙事达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美影厂,万籁鸣、张光宇、张正宇等人历时四年,分别在1961年和1964年制作出了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把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融入恢弘场景和绚烂色彩,又用极具民族风格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孙悟空和玉帝、龙王、天兵天将的形象对比,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大闹天宫》上映之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获得包括中国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捷克斯洛伐克第13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中国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一等奖、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迄今为止,《大闹天宫》已经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上映,为中国动画片赢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孙悟空也成为全世界观众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不只《大闹天宫》,《小鲤鱼跳龙门》(1958年)、《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牧笛》(1963年)、《黄金梦》(1963年)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是这些优秀作品,让中国美术片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水平得到了国际认可,“中国动画学派”就此形成。

除了埋头创作,中国动画这一时期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1956年,前苏联导演瓦诺著、杨秀实翻译的《动画电影》,由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讲述动画电影创作技术的著作,也反映出了中国动画向国外先进理论学习的态度;1959年,程季华主编、李少白、邢祖文编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这是“第一次对中国动画的历史,尤其是美术电影的历史发展做了当时最系统化、理论化的梳理”;1960年,王树忱撰写的《新中国美术片的成长》刊登在《美术》杂志上,该文阐述了美术电影在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

1960年1月-2月,由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举办“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在北京展览期间,包括阳翰笙、华君武、吴作人、张光宇、叶浅予、万古蟾、陈荒煤、蔡楚生在内的电影、动画创作者和理论家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具体分析了中国美术电影当时的生产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探索。

除北京外,“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还先后在国内7个城市进行巡展,后来还赴香港进行展览,获得了不错的国际声誉。

总体说来,从1947年的《皇帝梦》开始,中国美术片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极大提高了中国动画片的世界地位,为中国动画片日后的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新时期动画电影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再次呈现繁荣发展局面

据统计,1978年到八十年代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共生产出133部影片,时长将近3400分钟。在此期间,中国动画共有24部影片在海外获奖37项,创造新纪录。

自从成立以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中一直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从1978年开始到1988年十年间,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拍摄基地和动画片生产部门,并各自投入到创作中,分担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制作压力,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格局开始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发展。

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呈现出新特点:首先是故事取材更广泛,1979年《阿凡提的故事》改编自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同年美影厂摄制的《愚人买鞋》取材自传统寓言,1981年的《九色鹿》来自敦煌壁画的佛经故事,1983年《鹬蚌相争》来自成语故事等等,中国动画片从厚重的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并在艺术加工后反映社会现实,取得了不错效果。

其次是创作思维更加发散,和之前动画片造型夸张、内容幽默,通过反讽手法鞭辟现实的固定创作思路不同,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开始试图通过温暖的童话叙事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1980年的《雪孩子》讲述了雪人牺牲自己救小白兔的童话故事,同年,《我的朋友小海豚》也是以抒情手法表现了少年水手和海豚之间的深厚情谊,让科幻题材也充满了童话色彩。

还在艺术上借鉴了国外观念,加入了西方戏剧的悲剧理念,并且努力向成人观众靠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摄制的《哪吒闹海》,集民族风格和悲剧色彩于一身,代表了80年代中国动画创作的最高水平。此外,《哪吒闹海》也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美术片,更是中国动画在与世界接轨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80年代中期,电视开始普及,原先只为影院创作的动画片也不得不开始考虑电视观众的感受,各地的动画片创作单位纷纷开始转型,把创作精力聚焦在电视动画片上,除了前文提到的《黑猫警长》外,《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蓝皮鼠与大脸猫》《舒克和贝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自古英雄出少年》《海尔兄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到了1995年,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宣布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动画片必须开始面对市场,各个动画片制作部门不得不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做出改变。这一改变影响深远,一方面,动画生产部门开始和国外制作公司合作,向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另一方面,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技术也在国内开始落地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对包括动画产品、传播渠道、版权衍生品在内的全产业链开发进行研究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优秀动画作品不断涌现,动画电影也迎来了产业萌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99年出品的动画电影《宝莲灯》,这是中国动画片首次采用故事片的导演和录音师,在画面、造型、配乐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该片于1999年7月30日上映后,在全国取得了2500万元票房。

2001年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同年,动画短片《青娜》也制作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全数字制作的动画短片,标志着中国动画在数字制作方面迈上新台阶。

截至2004年,中国动画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动画片生产格局。有着长时间动画创作经验的北京和上海,分别以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中心形成了南北两大创作基地,中国南部的广州和深圳由于之前曾长时间从事动画生产的代工工作,也形成了数目庞大的动画企业,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

虽然增速很快,但从总体实力和产业规模上来说,当时中国整个动画产业还处于萌芽期,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准,并不能满足国内观众的需要。

借助政策红利,优化产业布局,驱动市场发展

产业化之后中国动画进入黄金发展期

200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主管部门开始先后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主推动画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系列有利于中国动画产业有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借助政策红利、优化产业布局、驱动市场发展,动画产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2006年后,我国动画电影在创作上进步明显,上映总量保持上升趋势,每年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增长显著,动画电影题材定位也逐渐开始寻求差异化,各个制作公司产品定位意识不断提升,开始致力于拓宽动画的受众范围。

在票房方面,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学会》成为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首部票房突破千万元的国产动画,2008年林超贤导演的《风云决》将这一纪录提升到2400多万元,2009年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首次将国产动画票房带入“亿元时代”。

到了2012年,国内上映动画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14.45亿,国产动画电影上映数量增至22部(其中3部为合拍片),占上映动画总数的56%,票房同比增长47%,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1.67亿的票房成绩不仅占据国产动画头把交椅,也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新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注重与其他媒介的联手营销,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开始成为国产动画市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交叉渠道的合作成为发展新方向,市场营销开始注重通过细分受众扩大目标市场,动画电影的品牌意识开始形成。

从2009年起,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出现面向低龄观众群体的系列动画电影,形成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赛尔号》系列、《洛克王国》系列、《麦兜》系列、《潜艇总动员》系列、《魁拔》系列等知名品牌。

但与此同时,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市场反响冷热不均,每年票房排名前50%的影片占据了全年大部分的票房,后50%影片的票房比重相当少,每年动画电影的票房增长主要来自前50%的影片,很多国产动画电影并没有抓住观众的偏好,没有获得观众的青睐。

此外,到了2012年,全年共上映22部国产动画电影,其中12部为合作发行,其中珠江影业和上海东方分别合作发行5部以上动画。电影发行公司开始在同一档期为动画电影既保持合作,又进行竞争。

另外,借由发行公司的渠道优势,国产动画已经开始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喜羊羊》系列在电视上的持续性播出,也是促成电影投产的基础。不仅《喜羊羊》系列,其他动画电影也开始与电视台联合促销的战略性捆绑,使其通过宣传的方式参与到电影未来的票房中来。

总体看来,在这一阶段国产动画一方面电影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在市场运作、品牌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另一方面,较美、日等动漫发达国家,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和同期《功夫熊猫》系列、《冰川时代》系列、《马达加斯加》系列等进口动画相比,在创意、内容、文化内涵、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产业链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推出更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的动画电影

动画产业迎来全面提升

2013年开始,随着相当一部分动画作品取得了不错的商业回报,以及视频平台的崛起,资本开始布局动画行业投资,动画行业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相关政策开始集中到扶持优质作品创作、制定新媒体时代动漫行业标准和保护动漫版权方面。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动漫产业以及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继续被放在重要位置。

产量逐年攀升

短短几年时间,国产动画电影产量开始飞速增长,2012年全国共制作完成和上映的动画电影20部,收获票房4亿人民币;2013年,上映国产动画电影23部,票房6.6亿;2014年,国产动画电影的上映数量达到43部,票房达到11亿元,同比增幅67%。

2015年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2014年,地方政府取消了对动画的补贴,因此2015年动画电影数量没有出现增长;另一方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暑期档上映,收获9.56亿票房,创造新的标杆,使动画电影成为之后各路资本追捧的热点。

自此,民间资本接替市场补贴进入动画电影领域,避免了动画电影陷入和电视动画片同样缺乏资金的处境。2016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的动画电影为182部,同比增长30%,全年上映动画新片62部,放映1235.1万场,吸引超过2.2亿人次观影,产出票房70.05亿,三大指标同比分别上涨77.5%、70.5%和58.9%。出现了《功夫熊猫3》、《大鱼海棠》等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优秀作品,《熊出没》《神秘世界历险记》《赛尔号大电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一批国产动画电影系列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动画电影在商业院线中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上自身制作周期较长,目标受众相对较窄,比较容易出现市场波动。来自主管部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出现了些许下滑,全年共有52动画新片上映,累计放映1014.3万场,观影人次1.4亿,共产出票房47.2亿元,三大指标同比减少17.8%、34.9%、32.6%。

总体看来,国产动画在产业化之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较好地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被大量观众接受和认可。虽然目前在电视和电影的动画创作领域都遭遇增速放缓,但可以看出动画电影的受众基础和观影需求依然存在,能否在市场上赢得观众的青睐主要是自身创作质量的到位程度。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未来会有更多的进口动画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动画还需抓住自身优势,切实结合本土市场环境和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及特点,在故事、画风、色彩、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努力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人才培训体系丰富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中国动画的产业化过程中,发展势头经过多次变化,但对于人才的稀缺和渴望从未改变。上世纪90年代,国外动画代工行业大量进入国内,很多动画人员受高制作价格吸引涌入代工行业,造成原创人才流失,国内动画人才出现断层,尤其是创意型人才和手绘技术人才的极度缺乏,直接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

这种情况得到了国家的关注,从2004年动漫产业化开始到2008年,有四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三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获得政府有关部门认可,各大专业院校纷纷开设动画相关专业。截至2013年,全国共开设动画专业的本(专)科院校1300余所,设置动画相关专业近2000余个,每年约有超过10万名动漫相关专业毕业生走进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动画产业不同环节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明显差异。在动画生产过程中,后期制作偏重劳动力,门槛较低;但前期的创意过程对创作能力和影像叙事能力有一定要求,门槛较高。而目前中国大多院校培养的相关专业还存在教学和市场脱节,院校盲目招生,师资质量无法保证,课程体系设置不健全的情况,相关专业毕业生也以技术人才为主,兼具审美和创意的高端人才依旧稀缺。

此外,由于动画产业和游戏、广告、影视等相关专业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在目前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势头好过动画领域时,优秀人才外流现象也屡屡发生。

2015年,电影局同美国电影家协会、迪士尼工作室达成协议,从2015年开始每年派出一批国内动画创作者前往美国迪士尼工作室进行学习、充分借鉴好莱坞的动画创作优势,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表达的动画创作者,目前这一项目已经连续执行4年,数十名优秀的国产动画创作者从中获益。

但总体看来,国内动画高端创作人才还处于稀缺状态,还需要主管部门从课程安排、师资配置、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培养本土的策划、编剧、导演、制作等年轻创作者,帮助国内动画制作人才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构建高水平的动画创作人才队伍,支撑中国动画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优质动画作品相继涌现

从中国动画产业萌芽期起,整个行业的发展一直依赖优质的动画作品支撑,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发展环境的飞速变化,优质国产动画作品在不同时期呈现的出不同特点,但都促进了产业发展,其中一些作品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开始,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一大批动画生产基地上马,各级政府也都设立了相应的动画发展基金,动画产量迅速攀升,到了2010年,中国已经从产量上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动画生产国。但当时中国的原创动漫充斥着诸多剧情生硬、制作粗糙、时长注水的“骗补贴”作品,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熊出没》系列、《魁拔》系列等少数作品外,较少出现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优质作品。

2012年,中国动画产业开始转型,对内调整补贴政策,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对外虚心学习,引进国外的优秀团队,并且开始进行动画合拍片尝试。

2012年“东方梦工厂”落户上海并在2016年制作出了第一部中美合拍动画电影作品《功夫熊猫3》,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收获10亿票房。同年另一部中美合拍动画片《摇滚藏獒》也在中国市场上映,质量颇受业内好评。

此外,在2013年之前,中国的动漫市场基本被亲子向动画占据。在2014年《十万个冷笑话》上线并受到好评之后,《龙之谷》《大鱼海棠》等针对非儿童受众或合家欢题材的动画作品开始频繁出现。2017年初,国产成人向动画电影《大世界》上映并引起一定热议,同年暑期,首部自主分级的限制级国产动画《大护法》也登上了大银幕,最终取得票房8760万元。

2015年之前,中国动画都是小制作,即使是动画电影,成本也一般在7000万以下,连续多年取得优异票房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单片制作成本甚至不超过2000万元。直到2015年7月10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该片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影暑期档,取得9.56亿票房。这部影片让资本看到了动画电影的市场潜力,随后光线传媒签下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团队,其他各大制片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动画电影,并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宣传等环节投入重金。2016年,追光动画出品了其首部动画作品《小门神》,该片制作周期29个月,耗资1.3亿元;2017年7月上映的《豆福传》集结了皮克斯、梦工厂等多家好莱坞制作团队,耗资2亿元。

此后,《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优质国产动画在收获不错票房的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支持,2019年7月,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上映34天票房突破45亿元,不仅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新纪录,也在澳洲、北美等海外市场飘红,登顶十年华语影片上映首周末票房冠军。

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大量涌现

动漫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集中载体,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并连续多年给予支持。

从2004年6月广电总局在北京为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9家首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授牌,开启了中国动画产业基地建设的序幕。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了20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8个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各个产业基地之间也已经“以点带面”,按照地域分布形成了以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动漫产业带,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动漫产业带,以上海、杭州、常州为中心的长三角动漫产业带,以武汉、长沙为中心的中部动漫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动漫产业带,以重庆、昆明为中心的西南产业带等六大动漫产业带,并各有其发展特色和侧重点,以此构成了中国目前的动漫产业发展格局。

但总体看来,我国的动漫产业基地虽然发展迅速但同质化趋势明显,想要完成建设动漫产业强国的目标,还需要从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注重基地间的特色和差异化发展,走集约式、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动漫衍生品品种丰富,规模扩大

广义上的动漫衍生品是以动漫中的原创人物形象为基础,通过专门开发、设计后形成的各种可供销售的服务和产品,包含动漫相关的游戏、服装、玩具、食品、文具用品、主题公园、游乐场、日用品、装饰品等。

自从产业化以来,动漫产业飞速发展,但由于有市场竞争力的动画形象较少,商业运营理念缺乏,盗版猖獗等原因,相关衍生品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发展,绝大部分动画企业还是依靠政府补贴勉强度日。

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动漫衍生品领域也得到了足够重视。在种类上不仅包含了食品餐饮、玩具模型、文化用品、服装鞋帽、音像制品等“常规选项”,也开始利用动画形象和剧情,进行相关的IP开发。

从2012年至2016年,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年增速保持在18%以上,2016年达到了450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倍。

目前我国动漫IP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上游腾讯动漫、彩条屋影业等国产动漫生产制作企业能够提供以《狐妖小红娘》《大鱼海棠》《十万个冷笑话》为代表的优质动漫IP,作为衍生品行业的作品来源;在中游有万代南梦宫、ACTOYS、时光网等品牌方和售卖平台;下游则有规模持续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版权意识逐渐增高的消费者用户群体。

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漫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518.1亿元,同比增长15.2%,预计到2020年中国动漫产值将进一步增长,突破2000亿元。

总体看来,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仍然存在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各行业发展参差不齐、产品种类单一,对原创版权保护不够、消费群体发掘力度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和推广平台缺乏等有待提高之处。在接下来还需在增强开发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重人才培养、挖掘目标受众、构建相关开发和推广平台等方面加大投入。

The End

影视独舌 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